62小说网 > 亲情凉薄我转身自立门户 > 第230章 中华战舞~英歌舞

第230章 中华战舞~英歌舞


九月份陈小天忙着去上海财经学院报到,陈庆生也忙着返回陈家村,训练敲鼓的流程。

  在上次高祖叔公的计划之下,陈庆生算是那一批,联络陈氏族人最勤快的人,他最先让人去寻找的陈氏族人,是潮汕地区所有陈氏族人的村子和祠堂。

  在汕市,潮市和揭阳市,潮汕三市当中,寻找到了很多陈氏族人和他们的祠堂,并且跟他们保持了联系。

  还将揭阳地区最出名的陈氏族人,所带领的英歌舞,以及潮州陈氏族人,所带领的潮州大锣鼓,引荐到了他们这一次的拖神活动当中。

  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,是流行于广东汕市,潮市,揭阳市,汕尾市以及福建省漳州等地区的一种糅合南派武术,戏剧等地方艺术为一体的民间大型舞蹈。

  在港城和泰国等地区也流行,但是表演最好的,还属于潮汕地区的揭阳市。

  英歌舞始兴自岭南,成为岭南文化的符号代表,代表了岭南的精气神。

  它是一种集戏剧,舞蹈,武术于一体,具有独特的步法,身法,追法,槌法,既是土风,又是武舞,他以刚劲,雄浑,粗旷,奔放的舞姿,构成了磅礴,威武,强壮,豪迈的气势,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。

  被所熟悉的人们,亲切地称之为中华战舞。

  关于英歌舞的由来,有很多种版本的说法,最久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。

  第一种说法,说是由古代傩舞进化而来。

  英歌舞与古代的驱傩仪式,有着很深的渊源,甚至可以看成是傩舞的进化。

  傩舞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,是古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,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,莺歌舞中的脸谱,服装和一些表演形式,都保留了傩舞的特点。

  第二种说法,是由山东大鼓子秧歌等戏曲进化而来。

  说是南宋时期,中原军队南下,将山东大鼓子秧歌和凤阳花鼓带到了潮汕地区,后面再与当地文化融合之后,形成的英歌舞,秧歌的秧字,在潮汕方言中与英字相近,在民间久而久之便变成了英歌。

  第三种说法,是与水浒传中的梁山英雄有关。

  说是明朝时期,潮汕地区的民众,对水浒传中的梁山英雄极为敬仰,为表达对这些英雄的崇拜之情,当地民众便创作英歌舞,通过舞蹈的形式,来模仿和展现梁山英雄的风采。

  还有第四种说法,是为了反抗官府豪强而创编。

  在清朝时期,由于民间禁武政策,潮汕一带的武馆,便将武功招式,融入到了当地的舞蹈中,形成了英歌舞。

  但是无论哪一种说法,都有他们的考究,都有迹可循,英歌舞就是靠着上面这每一种说法,慢慢的进化而成。

  如今,在潮汕地区流行最广,跳的最多的,就是水浒传,那107名战将英雄的舞蹈。

  水浒传有108名英雄,为什么单单就只有107名英雄,出现在英歌舞当中?

  有很多不懂的人,说是里面没有宋江,认为宋江不配被编入英歌舞当中,事实上大家都错了,没有宋江的水浒传,不能称之为水浒英雄。

  之所以英歌舞当中,水浒传的英雄,只有107名,那是因为他们所展现的场景,是当初梁山107名好汉,围攻大名府,想要救出卢俊义的那一场战斗场景。

  围攻大名府的战斗,不止一场,总共有三场,所以有的时候,英歌舞同样演绎的是水浒传当中的水浒英雄,但是出场顺序却不相同,那是因为所对应的每一场战斗场景,也不相同。

  英歌舞总共107名,分前后棚,前棚36人,每人手持长约一尺四寸,直径四厘米的彩色木棒,配合锣鼓点,海螺号和吆喝声,两棒相击翻转,边走边舞。

  后棚71人,扮成各式杂耍艺人,敲打锣鼓伴唱,有的还加上扮涂戏,或加进武术表演。

  其队列变化,有长蛇挺进,双龙出海,四虎并驱,粉蝶采花,孔雀开屏,等共18套阵法。

  棒法有左敲,右敲,上敲,下敲,胯下敲,背后敲等。

  脸谱有文面,武面之分,节奏有快板,中板,慢板之别。

  敲大鼓的人,一般都是作宋江打扮,领头的舞槌人,左队头槌是秦明或者是挂黑须的李逵,右队是杨志或者是挂红须的关胜,二槌是林冲,三槌是鲁智深,武松,每一个出场的人都有讲究。

  无论如何,每一个真正英歌舞的表演者,他们每个人,都必须要有武术功底。

  英歌舞在清代和民国时期,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,成为潮汕地区最重要的民间文化活动之一。

  尤其是在春节,元宵节,清明节,端午节等传统节日,英歌舞队伍会在各村镇游行表演,祈求吉祥平安,驱除邪恶,增添喜庆气氛,成为了潮汕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,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观念。

  英歌舞在近代历史上,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

  抗日战争时期,潮汕英歌舞队,曾多次参与抗日救亡活动,利用英歌舞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,鼓舞民众的抗战信心,以戏班的形式,暗中传递抗战信息,甚至参与战斗,为抗日胜利做出了贡献。

  我国成立以后,英歌舞作为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,受到了重视和保护,也不断进行了创新和发展。

  2006年,英歌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,同时也成为潮汕地区,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之一。

  英歌舞的传承和创新,是潮汕人民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自豪,也是潮汕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和担当。

  英歌舞的传承和创新,是一种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,也是一种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。


  (https://www.62xiaoshuo.com/xs/54516/25082.html)


1秒记住62小说网:www.62xiaoshuo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62xiaoshuo.com